Seele, wie bist du schöner, tiefer, nach Schneestürmen.

查找特定资料请看合集。

本账号发布内容:
第二维也纳乐派/现当代古典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

……波德莱尔早在1863年就将其(现代性)阐述为“转瞬即逝的、短暂的、偶然的”。它是关于一个完全受制于时间的自我的概念。贝尔格身上的一切特征都与这种概念背道而驰:他稳定的习性和惯于久居的生活方式,他对固定方位的追求(尽管并没有固定的道德准则),他对总体意义上的支配性力量的信念——从数字模式到众星的排列。他是一个对事物抱有痴迷性专注的人,具有林鼠般的囤积本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贝尔格甚至阅读了波德莱尔的文本并为之配置了《Der Wein》中的音乐。但在他的理解中,时间并不是如此“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或“偶然的”,而是黏稠的、可以触碰的,甚至是可逆转的。阿多诺强调贝尔格是一个(会令其音乐)永远处于过渡状态之中的作曲家,但他的变化是渐进的,可以归结为某种单一的、难以觉察的“连接”——无论这是一种(音乐)表情还是一个音符,而其他一切便由这个微小的连接流淌出来。人们可能会把这种“连接”作为其作品的某种核心,但这只是贝尔格一直徒劳地试图在自己内部所寻找着的事物。


矛盾性和悖论是贝尔格的个性与音乐中的核心成分。他是一个慷慨友好的人,内心却也藏存着许多秘密;是一个忠实的朋友,也是一个热衷于恶意八卦的人;一位激烈的现代主义作曲家,却又力求受到公众的欢迎。他性格中那些难以捉摸的品质令其很容易沉溺于某种关于永恒的归退与自我沉迷的漩涡之中。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作为人的贝尔格,他们必须独自承担风险。然而,如果谈及他作为作曲家的一面,他将自己那些难以捉摸的品质转化为了非凡的音乐,超越自我而到达了对人类处境的共性理解。



译自Christopher Hailey, Berg’s World

评论
热度(6)

© 暴风雪后 | Powered by LOFTER